醫師認為地球暖化,外在環境改變了,也改變了節氣飲食禁忌。記者簡慧珍/攝影 分享 facebook 民間流傳入秋後,屬性偏涼的食物由涼轉寒,吃了會傷身,並列舉蕹菜(空心菜)「寒性毒過飯匙倩(眼鏡蛇)」,中西醫護人員認為地球暖化,又台灣飲食多樣化,中式烹飪都會添加蔥、薑、蒜等辛香料,減輕食材的涼、寒性,民眾不必過於忌諱什麼不能吃。秀傳醫院中醫部醫師李維哲說,秋季有六個節氣,從「立秋」天氣轉涼,到「霜降」天氣變寒,夏季萬物滋長,到了秋季逐漸收斂、安靜,此時人體因應氣候涼爽、乾燥,需注意肺、大腸、皮膚,可以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,例如山藥、百合、水梨、白木耳、海參、麥門冬,容易生津養陰的酸性食物如山楂、烏梅也不錯。民間相傳白露過後,涼性食材轉為寒性,不宜食用,李維哲倒覺得中華料理都會放蔥、薑、蒜等熱性香料,多少平?食材的涼、寒性,而且日常飲食多樣化,不像在中國大陸某些地方以前可能窮困,整個季節只有大白菜可吃,吃「單一、大量」食物一定對身體不好。員林基督教醫院營養組組長張淑涵表示,西醫不講節氣和食材的溫、熱、涼、寒屬性,常有病人告訴她「骨頭不好,不能食用竹筍、香蕉」,其實什麼都可以吃,均衡飲食即可,不過她認同當令食材大量生產,農藥用得少,確實有益健康。如果秋季飲食有什麼忌諱,「那就是螃蟹和柿子」,張淑涵指出,現在環境汙染,螃蟹易被汙染,本身又寄生蟲多,民眾為了吃蟹膏,沒煮熟,吃下寄生蟲的風險很大,最好徹底煮熟後食用,至於柿子不宜在空腹時吃,容易增加腸道吸收的負擔。「與其少吃涼寒性的,不如少吃容易上火。」李維哲建議民眾,秋季節氣變換交替,氣候偏乾燥,需要養肺經(上呼吸道),中醫主張多吃白色食物,常吃麻辣、燒烤,不利保養肺部與吸呼道。中醫師黃鋒榮說,節氣理論在中國大陸發展,未必全部適於亞熱帶氣候的台灣,他覺得可供參考,未必盡信,民眾應依個人體質食用合適的食物。
55247C1044BA5D91
arrow
arrow

    diazb5578uj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